曾圣钧:外汇局跨境金融服务平台上新场景,银企如何对接?央媒终于出手了!这3位明星不仅艺德差,连人品也烂到不行(外汇平台好)
中新经纬2月24日电 题:外汇局跨境金融服务平台上新场景,银企如何对接?
作者 曾圣钧 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2023年2月2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跨境金融服务平台“银企融资对接应用场景”(以下简称“新场景”)在深圳等10省(市)开展首批试点。
近年来,外汇局高度重视金融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大力推进“数字外管”和“安全外管”建设,从2017年开始密切跟踪新技术发展,推进区块链在监管科技中的创新应用,探索搭建外汇业务基础性平台体系,培养跨境金融服务应用生态。
此前平台已推出多个业务场景,包括出口应收账款融资(发货后)、企业跨境信用信息授权查证、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融资结算、服务贸易付汇便利化应用场景、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真实性审核应用场景、出口信保保单融资应用场景、中欧班列应用场景等。此次试点的跨境平台银企融资对接应用场景,将为外贸企业提供更加市场化、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新场景”在跨境金融服务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与以往场景相比,“新场景”有着不小的进步。
一是自主性,多选择。试点地区的外贸企业可以自行或联系银行在数字外管平台开通跨境平台银企融资对接业务,企业自主向1~3家银行发布融资需求,进一步提高了融资的可获得性。
二是轻担保,重数据。银行通过跨境平台获取企业融资需求信息并对接企业,在获得企业授权的情况下,银行可通过跨境平台企业信用信息查证应用场景查询企业跨境信用数据,并结合企业实际业务情况和银行内部风控要求,决定是否受理该融资授信申请,成功授信后在平台登记授信金额、期限等信息。该业务相当于利用企业的线上数据进行质押,关键在于数据是由监管机构和银行共同提供和验证,真实性有保障。
三是体验好,线上化。跨境金融服务平台打破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大部分操作都在线上完成,大大提升了企业的融资体验感,促进银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有效助力实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此外,银行对“新场景”的反应也十分迅速,准备充分。在试点当天,全国就有多家银行落地实际业务。比如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通过该应用场景为青岛某供应链服务公司成功落地一笔出口押汇业务;农行深圳龙岗支行为某出口企业完成8000万元融资授信受理、信用信息查证、授信额度登记等业务;宁波银行温州分行成功受理了温州市首笔融资需求,对象为一家经营彩涂铝卷、高档防火铝塑复合板及 PET 膜等产品的出口企业,年出口海关量近2000万美元,需求额度为100万美元。
根据我们统计,截至2023年2月21日,国内6家试点银行已在平台上为10家外贸企业累计授信额度超过42.3亿元。
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在支持中小外贸企业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此前,外汇局在监管调研工作中发现,中小外贸企业谋求发展过程中资金使用需求迫切,但在传统贸易融资服务模式下存在一定障碍。这类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少,管理不够规范,信用信息匮乏,质押物造假或重复使用行为时有发生,银行难以采信企业自行提供的质押物凭证等信用资料,在办理跨境融资持谨慎态度。
银行也缺少核查质押物真实性的有效、便捷渠道,为了查验重要单据的真实性,往往需要到企业现场进行逐单核查。为防范重复融资,银行还会在事后将企业的融资情况与外汇局收付汇、海关进出口量进行比较,分析合理性。由于缺少银行间质押物使用情况的信息共享,银行也难以掌握企业在同业融资的具体情况。
对监管部门来说,也需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监测、核查、检查虚假欺骗性融资交易。针对上述难点和痛点,外汇局加快区块链技术研究,在跨境领域探索搭建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推动搭建了监管部门、银行、企业等广泛参与的跨境金融服务平台。
银行支持外贸发展,亟须加大平台应用与推广力度
跨境金融服务平台自运行以来,成效显著,受到银行、企业的欢迎。随着跨境金融服务平台的推广应用,其对中小企业跨境贸易融资的推动效果逐步显现。
根据我们统计,截至2022年2月底,自主自愿参与使用跨境金融服务平台融资类场景的法人银行有300家,服务企业超过1.2万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7成,通过平台累计完成融资23万笔,放款金额超过1400亿美元,疫情期间有效缓解了中小贸易企业复产复工资金压力。
当前,面对海外市场需求萎缩、产业外迁压力等不利因素影响,订单下滑已经成为外贸企业的主要经营困难。银行可以借助跨境金融服务平台的功能,持续提升外贸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一是通过平台信用数据和同业信息记录,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更多低成本、纯信用、线上化的便利融资服务。
二是通过平台的便利化需求,使更多外贸企业享受国家的便利化政策,在结算、收付汇服务方面持续提高效率,减少资金占压成本。
三是通过平台能够有针对性地创新、开发更多场景和业务品种,重点围绕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外贸企业把握更多贸易合作新机会。(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王蕾